刊名:新丝路(上旬刊)
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
ISSN:2095-9923
CN:61-1499/C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9
期刊分类:社科综合
期刊热词:
国有企业,高职院校,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一带一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企业,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国有企业,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党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乡村,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经济带,扶贫,互联网,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学刊,经济走廊,学科建设,经济合作,全球治理,人文交流,人文,
(四)建设农村电商站点,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电商站点是增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抓手,能够切实打通城乡双向流通的“最后一公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商务帮扶优势,抓住仪陇县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机遇,对接县级部门,争取地方商务资源配套,于2019年11月正式设立土门镇、华江村两级电商站点。驻村工作队不断完善农村电商产业配套设施和经营功能,降低快递物流费用,获取产品认证,拓宽产品销路,帮助村民销售在蚕桑产业园内套养套种的土鸡蛋、黄豆、鹅蛋等农产品,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实现2021年土门镇电商站点全年销售额超225万元,华江村电商站点全年销售额超20万。特别是在疫情初期,农村电商站点的线上销售渠道,有效疏通了因场镇集市关闭导致的销售渠道受阻,不仅将村民的农产品卖了出去,更卖上了好价钱。
三、经验启示与探讨
商务部驻四川仪陇华江村工作队统筹运用商务部定点帮扶资源,立足本地发展条件,激活传统产业活力,在打造“桑蚕+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华江村的做法模式进行了提炼总结,以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新途径。
来源:人民网
一、背景及基本情况
(五)谋求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特色农旅。随着千亩桑树的盛产,华江村返乡务工的村民、前来参观的游人也越来越多,村里的人气又旺了起来。为进一步放大蚕桑产业的带动效益,优化原深度贫困村产业结构,商务部于2021年安排资金205万元支持驻村工作队打造垂钓休闲农旅农庄。项目主体已于2022年6月落成,农庄开放后将发挥华江村绿水青山的生态垂钓优势,还将开发桑叶茶、桑枝菌、全桑宴等特色主题餐饮,实现“以桑兴旅,以旅促桑”。
2019年,商务部驻村工作队到任后,结合当地桑蚕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传统产业没落原因,发挥商务部定点帮扶优势,邀请种植专家、市场专家、生产企业调研指导,深入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的各个维度,通过争取项目资源、招引龙头企业、立体循环农业、发展农村电商、农旅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初步打造出“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了桑蚕产业的亩均效益、桑农的种植收入和集体经营性收入,提振了产业信心。
二、主要做法
华江村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立足本地优势、统筹发展规划、注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巩固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重要基础,对推动脱贫地区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招引农业企业参与,多措并举降低风险。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具有显著带动作用。面对蚕桑种养农户普遍缺乏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共建。一是现代化经营提振产业信心。龙头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按约按时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统一采购高品质桑苗,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桑园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跟踪服务,提振农户的发展信心和经济收益,带动更多村民投入产业发展。二是联结帮扶机制保障农民底气。驻村工作队推动企业与农户签订蚕茧保护价收购协议,约定市场行情上涨时按市场价收购,市场行情不景气时按5年平均茧价的80%保底收购,切实降低农户风险。村集体还以合同形式划定企业责任义务,完善利益联结与联络会商机制。此外,村集体主动与企业建立起贫困就业帮扶机制,定期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满足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立体循环多维发展,变废为宝拓宽收益。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具有因地制宜、高效安全的特点,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驻村工作队着力推动产业立体化、生态化,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创新“套种”提质增效。过去,华江村蚕农仅仅依靠种桑养蚕产出的蚕茧收益。如今,蚕农在桑树生长期套种春大豆,在土地冬闲时套种榨菜,切实拓展了农户增收渠道,促进了蚕桑产业多维立体健康发展。二是生态循环变废为宝。华江村及周边省级产业园区约有万亩桑树,每年产生4万吨桑枝,农户为避免废弃桑枝堆积,往往烧柴或切片出售处理,人力成本都难以收回。近年来,部分农户开始探索以桑枝废条培育食用菌的做法,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商务部帮助华江村引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项目发展食用菌产业,将于近期购置桑枝粉碎、菌包装袋机等关键设备,聘请专家优化食用菌技术,以期早日实现量产,利用村级电商站点线上线下销售,形成栽桑、养蚕、桑枝食用菌培育、废弃菌包还田的“桑-蚕-菌-肥”循环生态有机产业。
文章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网址: http://www.xslzzs.cn/zonghexinwen/2022/0720/874.html
上一篇:四川省仪陇县华江村:“桑蚕+农旅”产业融合铺
下一篇:国投瑞银新丝路混合(LOF)净值上涨1.05% 请保持关注
新丝路(上旬刊)投稿 | 新丝路(上旬刊)编辑部| 新丝路(上旬刊)版面费 | 新丝路(上旬刊)论文发表 | 新丝路(上旬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丝路(上旬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