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新丝路(上旬刊)
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
ISSN:2095-9923
CN:61-1499/C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9
期刊分类:社科综合
期刊热词:
国有企业,高职院校,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一带一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企业,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国有企业,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党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乡村,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经济带,扶贫,互联网,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学刊,经济走廊,学科建设,经济合作,全球治理,人文交流,人文,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四川省仪陇县华江村:“桑蚕+农旅”产业融合铺

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1日 10:06: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统筹发展力量,积极拓展乡村特色产业空间。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规划越是清晰,力量越是集中,发展之路也越是顺畅。当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科学规划布局和集中力

(二)统筹发展力量,积极拓展乡村特色产业空间。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规划越是清晰,力量越是集中,发展之路也越是顺畅。当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科学规划布局和集中力量优势。在华江村壮大巩固特色产业的探索中,商务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力争一张蓝图绘到底;村两委将蚕桑作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好村民动员与环境整治;乡镇积极整合各行业涉农财政资金,配套产业设施,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各部门齐心协作,为华江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四川省仪陇县土门镇华江村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带,现有村民665户、2680人,养蚕文化历史悠久。2019年以来,商务部先后向华江村派驻3名驻村工作队员支持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年来,在商务部定点帮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华江村不断巩固壮大蚕桑产业,打造“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两村14个村民小组,建成有机蚕桑产业园1020亩,一年养蚕3000张,产茧120余吨,年产值超600万元;形成互惠互利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围绕“五金”,即土地流转得租金、返租倒包得薪金、基地务工得酬金、固定分红得股金、间作套种得现金,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达1.13万元以上。

(二)招引农业企业参与,多措并举降低风险。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具有显著带动作用。面对蚕桑种养农户普遍缺乏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共建。一是现代化经营提振产业信心。龙头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按约按时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统一采购高品质桑苗,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桑园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跟踪服务,提振农户的发展信心和经济收益,带动更多村民投入产业发展。二是联结帮扶机制保障农民底气。驻村工作队推动企业与农户签订蚕茧保护价收购协议,约定市场行情上涨时按市场价收购,市场行情不景气时按5年平均茧价的80%保底收购,切实降低农户风险。村集体还以合同形式划定企业责任义务,完善利益联结与联络会商机制。此外,村集体主动与企业建立起贫困就业帮扶机制,定期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满足贫困劳动力就业。

(五)谋求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特色农旅。随着千亩桑树的盛产,华江村返乡务工的村民、前来参观的游人也越来越多,村里的人气又旺了起来。为进一步放大蚕桑产业的带动效益,优化原深度贫困村产业结构,商务部于2021年安排资金205万元支持驻村工作队打造垂钓休闲农旅农庄。项目主体已于2022年6月落成,农庄开放后将发挥华江村绿水青山的生态垂钓优势,还将开发桑叶茶、桑枝菌、全桑宴等特色主题餐饮,实现“以桑兴旅,以旅促桑”。

一、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缺乏产业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应立足当地条件,坚持市场导向,选取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历史基础和广阔前景空间的产业。华江村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是在仪陇县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功能分区的背景下,依据当地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适宜发展的地区自然资源与村内劳力结构决定的,已成为带动村内原有规模小散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此外,在种养殖产业化基础上,驻村工作队还可以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积极推动消费绿色化和销售现代化,突出茧丝绸的绿色消费特性,争取做到产品绿色可溯源,引导本村农业企业参加“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培训,强化线上电商销售和线下集中采购,多渠道拓宽桑蚕产品销售渠道。

三、经验启示与探讨

2019年,商务部驻村工作队到任后,结合当地桑蚕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传统产业没落原因,发挥商务部定点帮扶优势,邀请种植专家、市场专家、生产企业调研指导,深入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的各个维度,通过争取项目资源、招引龙头企业、立体循环农业、发展农村电商、农旅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初步打造出“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了桑蚕产业的亩均效益、桑农的种植收入和集体经营性收入,提振了产业信心。

仪陇是蜀锦的主要产地,是四川省桑蚕产业大县。华江村村民历来有种桑养蚕传统,但多年囿于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规模小而种植分散,产品差而标准不一,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信心不足。华江村是原土门镇深度贫困村,产业基础孱弱,全村仅有少量农户种桑养蚕,蚕茧议价能力较弱;产业收益受季节天气、收购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发展积极性屡屡受挫;受农村外出务工潮影响,农村“空心化”严重,传统种养模式的劳力缺乏问题日益凸显。二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利润空间受限。过去,华江村桑蚕种养缺乏统一技术指导、模式落后管护粗放、疫病防控不足,因此桑苗品种良莠不齐、桑叶单位亩产不高、幼蚕病死率较高,蚕茧质量急需提升。此外,由于产业化水平较低,蚕农对废弃的桑枝、蚕沙等资源利用不足,亩产价值仅为3500元左右,难以满足蚕农产业致富需求。

文章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网址: http://www.xslzzs.cn/zonghexinwen/2022/0711/868.html

上一篇:四川省仪陇县华江村:“桑蚕+农旅”产业融合铺
下一篇:四川省仪陇县华江村:“桑蚕+农旅”产业融合铺

新丝路(上旬刊)投稿 | 新丝路(上旬刊)编辑部| 新丝路(上旬刊)版面费 | 新丝路(上旬刊)论文发表 | 新丝路(上旬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丝路(上旬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1330847967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kf@400qikan.com